公元960年,赵匡胤作为后周的最高禁军统帅,在积累了多年战功后,借着陈桥兵变的机会被众将拥立为帝。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被迫退位,赵匡胤随即改国号为“宋”,正式开创了大宋的盛世局面。然而,赵匡胤能够迅速夺得政权,但他心中也时刻担忧着权力被他人夺走。为了避免历史重演,赵匡胤决定采取一系列手段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固。
赵匡胤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,假意召集了几位曾与他一起发动兵变的大将们共饮,借机施压,威逼利诱,最终让这些将领交出了掌握军权的兵符。接着,他又挑选了一些容易控制的官员,任命他们为禁军将领,并将那些只能共苦却不能同甘的结义兄弟们远离重要职务。经过这一系列手段,赵匡胤终于觉得自己可以高枕无忧。然而,他却忽视了一个极其关键的人物,这个人的野心早已萌生,最终,这位兄弟不但勾结权力,甚至还最终夺走了赵匡胤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。
展开剩余79%这个被赵匡胤疏忽的人正是赵匡胤的亲弟弟——赵匡义。与石守信等其他结义兄弟不同,赵匡义不仅有着对皇位的野心,还掌握了足够的资源和机会,能在关键时刻发力。赵匡义的名字最初是赵匡义,但为了避讳皇兄赵匡胤的名字,他改名为赵光义。宋朝刚建立时,赵光义就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,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务,标志着赵匡胤对弟弟的高度信任。
宋朝建立初期,政权尚未稳固,赵匡胤率军外征时,便多次留赵光义镇守京师开封。赵光义在负责防守期间,表现出色,深得皇兄信任,逐渐掌握了一部分兵权。赵匡胤对弟弟的宠爱也表现在多方面,尤其是在母亲杜太后去世后,赵匡胤更是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。开封府尹自五代以来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务,通常由储君担任,权力非常巨大,几乎等同于一品官衔。赵匡胤的这一任命,表明了他对赵光义的极高评价与亲近。
尽管赵光义与皇兄关系亲密,但他内心的野心并不亚于任何一位有权有势的臣子。赵光义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亲王,如果他什么都不做,等到未来某个侄子继位时,作为皇叔的他可能会面临被削权甚至被打压的风险。因此,赵光义在宋朝建国初期便有了觊觎皇位的念头。问题在于,赵光义面前有一个不小的绊脚石——宰相赵普。赵普与赵光义在朝中的博弈暗潮汹涌,两人明争暗斗已久。
到了963年,赵匡胤打算任用老将符彦卿掌管禁军,但赵普坚决反对。符彦卿正是赵光义的岳父,赵普认为,皇帝的这一任命一定是赵光义在背后出谋划策,希望借此进一步扩大他的势力。赵普也没有松懈,他开始秘密调查赵光义与朝中各大臣的往来,最终查出赵光义通过冯瓒行贿,赵光义的贿赂行为也被公之于众。
若赵匡胤继续信任赵普,赵光义可能再也无法威胁到宋朝的政权。然而,赵普在朝中威望太高,赵匡胤不久后便罢免了他宰相一职,赵光义趁机上位。仅仅在赵普失势一个月后,赵光义便晋升为晋王,权力之大甚至超过了宰相。这时,赵光义的野心显露无遗,他开始以权谋私,做出不少惹怒皇帝的事情。赵匡胤多次警告他,但赵光义毫不在意,视之为耳边风。赵光义认为,哥哥的江山自己也有一半的功劳,自己是理应分享权力的人。
事实上,赵匡胤能顺利登基,赵光义的岳父符彦卿以及符家的支持可谓功不可没。正是得到了符家的帮助,赵匡胤才得以掌握后周的兵权。这也是赵匡胤在称帝后,重用弟弟赵光义的原因,尽管他并不完全不知晓弟弟的野心。赵匡胤清楚,宋朝初期根基尚不稳固,且宗室力量薄弱,他必须依靠赵光义,才能确保朝廷的稳定,而不是在这一关键时刻引发家族内讧。
然而,赵匡胤对赵光义的亲近只是权宜之计,他并不打算让赵光义长时间掌握过多权力。随着两个儿子渐渐长大,赵匡胤开始把更多政务交给他们,并拉拢四弟赵光美,故意疏远赵光义。他的意图非常明确——让所有人都知道,真正的继承人是他的亲生儿子,而不是亲弟赵光义。
赵光义对哥哥的这一决定深感不满,但他在朝中积累的权力和根基极其稳固,赵匡胤很难真正威胁到他。在他的眼中,虽然赵匡胤已经开始有所疏远,但自己早已在宋朝政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,难以撼动。
直到976年的一个寒冷冬夜,赵匡胤召见赵光义,安排皇位继承的事宜。两人在宫中单独会面,外界并不知道这场对话的具体内容。次日清晨,赵匡胤因愤怒与弟弟争执后愤而离世。皇后很快派宦官召皇四子赵德芳入宫,但最终迎来的却是赵光义,他早已准备好一切。就这样,大宋的江山最终落到了赵光义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a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