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田航拍场景。朱文静摄
“以前总说种烟费地又费工,现在你再看,虫子有‘天敌’管着,烤房不冒黑烟了,地里的土都透着一股子劲儿!”
土城镇老烟农王化国常念叨的这番对比,道出湖北房县烟叶产业近年来的深刻转变——一条以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。
以绿色防控为抓手,构建生态防护屏障。
王化国口中的“天敌”,在野人谷镇烟农陈龙清的烟田里就能找到。“烟草公司送来的这小虫子真顶用!”陈龙清笑着说,“往年这时候,打药打得人发晕。今年有蠋蝽‘站岗’,害虫少了一大截,药钱都省了。”
经测算,每亩投放40至50头蠋蝽,便能对烟青虫、斜纹夜蛾等主要害虫形成长效防控,而这,仅仅是房县烟叶绿色防控体系中的生动一角。
展开剩余72%释放蠋蝽和异色瓢虫现场。朱文静摄
为了织密这张生态防护网,房县烟草专卖局(营销部)紧扣“控源头、增抗性、减病害、除虫害”的技术主线,建立了一套覆盖“监测-预警-防治”全链条的绿色防控体系。在全县核心烟区布设了病虫害监测点,专业人员定期巡查,收集虫情、病情数据。一旦发现苗头不对,立刻启动应急预案,力求把病虫害控制在初期。
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也是筑起绿色屏障的关键一招。目前,全县已建成2万亩“三虫四病”绿色防控综合示范区,配套种植了4.55万株万寿菊、向日葵等显花植物。这些花不仅招来害虫的天敌,还扮靓了烟区,意外成了吸引游客的乡村风景线。
在示范区带动下,周边烟田广泛推广性诱剂、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技术。仅2025年上半年,全县烟田化学农药用量就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0%,防治效果反而提升了3%。
以土壤保育为根基,夯实绿色发展底气。
长期种烟导致部分烟田出现了土壤板结、地力下降、保水保肥能力减弱等问题,直接影响了烟叶品质。
房县局(营销部)坚持“用养结合”,把建设土壤保育示范区作为突破口,系统推广种植模式优化和土壤改良技术。
种植模式上,大力推广“烟+粮”轮作、“烟+薯”“烟+豆”套种以及“烟+油”复种。2025年,“烟+薯”套种面积达2350亩,“烟+菜”“烟+豆”套种达2450亩,“烟+油”复种示范区将扩大到5000多亩。通过不同作物交替种植,有效改善土壤结构,实现烟粮协同发展。
门古寺镇烟农陈龙生算得清楚:“我家10亩烟田套种大豆,烟叶收入比去年多了一成,大豆还能收2000多斤,多赚近万块钱。关键是豆子的根瘤菌能固氮,等于给地上了肥,好处多着呢!”
在土壤改良方面,综合运用机械深耕、有机肥施用、绿肥种植、秸秆还田等技术。机械深耕打破土壤底层,增强土壤透气性;推广有机肥和种植紫云英等绿肥作物,提升土壤有机物质含量;秸秆还田则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土壤养分。
“以前这片地种烟,一年比一年差,叶子又小又黄。现在你看,这烟叶长得多好!”土城镇烟农刘大泉捧着一片烟叶,难掩喜悦。一系列举措有效提高了土壤保育和修复水平,为烟叶绿色生产筑牢根基。
以低碳烘烤为引擎,激活绿色转型动能。
传统的烧煤烤烟,污染大、容易烤坏烟、人还累得够呛,一直是烟农的烦心事。
烟叶烘烤分级现场。朱文静摄
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,房县局(营销部)积极学习先进烟区经验,大力推进烘烤环节绿色转型,将木屑、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,替代传统煤炭,并配套智能温湿度自控仪,实现精准烘烤。
技术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。“现在可大不一样了!”野人谷镇张军高兴地说,“生物质烤房连上手机APP,烤房温度看得清清楚楚,有问题马上就能调,烤出来的烟叶又香又亮又软!”
2025年,全县预计投入使用1747座生物质颗粒烤房,同时积极开展电能源烤房试点,目前已有5座投入应用。
“下一步,我们计划扩大电烤房的试点范围,推动烘烤环节向着更低碳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。”房县局(营销部)负责人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从绿色防控到轮作套种,从土壤保育到低碳烘烤,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深融入房县烟叶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。房县局(营销部)将继续深耕绿色发展之路,不断探索创新,让“生态绿”更加浓郁,让“山区烟”更具市场竞争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。(朱文静)
发布于:北京市a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