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
清远中学生小丽在QQ上
通过陌生账号好友申请
对方称小丽涉嫌一起案件
要去公安局一趟
让其按要求配合调查
小丽看到了对方的警察证,信以为真
对方引导小丽用其母亲手机
下载某APP进行屏幕共享
以需要买书为借口
让小丽母亲登录手机银行输入密码
最终盗刷银行卡8万多元
暑假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时光
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!
孩子们接触网络的时间大增
诈骗分子也蠢蠢欲动
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
紧盯学生群体下手
近期发现多名未成年学生
被诱骗发送电诈引流短信
涉及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各学段
最小仅11岁,最大17岁
且此类案件呈蔓延趋势
需引起高度警惕
“轻松赚钱”背后藏陷阱
学生误成诈骗“传声筒”
14岁的中学生小雨(化名)便是其中一例。假期里,他在QQ上被一名陌生人加好友,对方称急招线上客服助理,工作内容仅是群发短信,“发一条1元,熟练后日结150元,当天到账”。高额回报让小雨心动,随即按照对方提供的视频教程,用自己和父母的手机号,向指定号码群发“你的物件已经到一个半小时了,打你电话一直不通。回电话……”的短信。
小雨群发的涉诈短信
发送几十条后,小雨越想越不安,意识到可能涉及骗局,才紧急停止。然而,像小雨这样的并非个例,更多学生因涉世未深,在“轻松赚钱”的诱惑下,不知不觉沦为诈骗分子的帮凶。
骗子套路翻新
法律风险不容忽视
反诈民警介绍,骗子通常利用QQ、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兼职信息,或潜伏在各类兼职群中物色目标,以“低门槛、高回报”为诱饵,诱骗学生群发诈骗短信。这些短信多以“快递到件”“订单异常”等为由,引导收件人回拨诈骗电话,进而实施精准诈骗。
警方强调,学生参与此类“兼职”,不仅可能导致个人电话卡被限制使用或注册,更严重的是已涉嫌违法犯罪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,个人电话卡、银行账号实行实名制管理,滥用这些工具协助诈骗,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,从受害者到帮凶往往仅一步之遥。
了解防骗技巧
当心!当心!再当心!
此外
还有近期发生的这些案例
值得我们警醒
↓↓↓
⏩ 学生L某在家中浏览网页时,点开一则涉黄弹窗广告,随后下载安装了一款“网络交友”APP并注册会员,软件“客服人员”告知其需要充值才能进行“同城约会”。L某按照对方的要求陆续充值完成任务,先后转账共计1万余元,才发现被骗。
⏩ 学生Z某在家中浏览网页时,刷到一条“寻找暑期工”的广告,对方称目前有一份可在家中“兼职”赚钱的工作,随后,Z某在对方诱导下安装了某款“刷单”APP,在软件上接单且多次扫码支付后仍无法提现,共计损失4万元。
⏩ 学生X某在家中玩游戏时,点击了一个“招聘游戏代练”的广告链接,对方称在寻找“游戏代练”的玩家,并愿意支付高额费用,X某信以为真,随后被对方引导进入虚假游戏交易平台,对方以“账号冻结”“缴纳平台保证金”等话术诱导其转账,最终被骗9000元。
@广大学生和家长
一起来了解更多防骗技巧
切实提高防范意识
反诈民警提醒
1️⃣ 学生要提高警惕,凡是声称“轻松赚钱”“高额回报”,却要求发送不明短信、链接,或提供个人信息、银行账号的“兼职”,均为诈骗,务必坚决抵制。
2️⃣ 学生遇可疑信息时,应第一时间与家长、老师沟通,或向学校、警方核实;如发现被利用或遭遇诈骗,立即拨打110报警。
3️⃣ 收到含“快递回拨电话”等类似短信时,切勿轻易回拨,可通过快递官方渠道核实信息,避免财产损失;发现疑似诈骗行为,及时向警方举报。
*有什么想说的,快来给小媒君留言*
来源:央视新闻、首都教育、深圳教育、清远头条
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,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/合作
a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