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停俄乌没谈成,特朗普打算掐俄国的钱袋子,让它打不起自己回到谈判桌边。可第一刀没落在俄罗斯,反而是印度莫名其妙吃下25%的额外关税,莫迪非常气愤。
这边火还没灭,他又把目光拧向中国。
特朗普先是高调介入俄乌,承诺迅速解决;后来发现谈不拢就立刻换赛道,从金融、贸易这些看不见的战场下手。接着在一次对欧电话会议里,特朗普让欧盟对中国征收100%关税;对印度也来一份,算是惩罚其购买俄油。
欧方的说法是,美方许诺自己也会同步执行,等于要拉上欧洲一起下狠手。如果这一刀真落地,性质就不再是美方单挑,而是美欧联手,把关税变成准封锁。
他还吐槽了欧盟嘴上说要摆脱俄能源,账本却很诚实。扣除印度炼油倒手的那一段,2024年仍有将近19%的天然气直接来自俄罗斯。
但这就是现实,欧洲要电,要供暖,要工业窑炉,一时半会离不开俄气。最后落得个矛盾姿态:一边喊要战胜俄罗斯,一边又在能源上输血给俄罗斯。
100%关税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?几乎等同于强制脱钩。它逼你二选一:要么和俄罗斯切割,换取欧美市场的继续开放;要么和欧美切割,保住对俄的战略通道,两条路都难选。中俄蒙天然气大单刚签,能源与大宗结算刚起步,现在来个急刹车不现实;
可欧美仍是高端工业品、前沿设备、品牌消费的关键出口地,说断就断同样不可能。并且关税只是摆在明面上的刀,后面还有可能叠加二级制裁这些隐性枷锁,一层层加码逼你自己踩刹车。
那我们怎么办?先把真实的难点摆出来,再把能做的路理清。首先要稳住底线,原则上不接受带条件的开放,反对把经贸工具化。该打的官司要打,世贸争端机制一路走完;该立的案要立,充分用好反制裁与不可靠实体清单,锁住极端情形的回手。
美国把关税捆绑给欧盟,我们就把去政治化的经贸合作捆回去。和欧盟谈标准、谈绿色、谈合规、谈互认,把共同利益具体到行业清单——汽车、化工、医械、农食,逐一拆题;让欧盟意识到,跟随美国是实打实的失业与通胀,不跟随才能稳增长与控物价。
还可以对欧美订单做AB方案,定价里嵌关税弹性条款;对供应链做双循环布局,欧美高敏部件加快国产替代+第三地中转,把产能更均衡地铺到东盟、中东、拉美和中东欧;对结算币种做篮子配置,美元、欧元、人民币分散使用,降低单一货币的清算风险;
对库存和原料做战略缓冲,关键矿、关键芯、关键材料多备一点,少受突发掣肘。
要留出以攻为守的姿态,谁先举100%关税,谁就要准备承受对等反制。航空、农产品、大宗能源、服务市场准入,哪一项对面敏感,就从哪一项开列清单,做到有理有节、有力有效。
同时把国内市场这张王牌打实:大项目加速落地、信贷定向支持、税费结构性减让,让企业有信心调产线、有现金流扛波动。内部稳住,外部才扛得住。
另外别放弃对印度的工作,印度此番被美国顺手牵羊,说明它同样是工具化的受害者。该谈的能源互通,该做的产业互补,该推的本币结算,都可以一条条摆出来。
对印度来说,在大国夹缝里最大化收益才是底层逻辑;对我们来说,能把中印—中俄—中欧的多边通道尽量打通,风浪再大,船也不至于失去舵。
高端制造、工业软件、核心材料的国产替代没有捷径,越是被外部逼压,越要用长期主义破题。标准、检测、合规这类看不见的关税,同样需要主动出击: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提升第三方法规适配,减少被动挨打的灰区。
金融侧,把跨境支付的备份通道再加粗一些,人民币结算网络再拓一圈,关键时候少受美元清算的掣肘。
越是这个时候,越要警惕自我脱钩的冲动。企业需要的是稳定预期,社会需要的是可执行的方案,而不是情绪的回响。把话说满不难,难的是把路走稳。美方要把经贸变成政治的延长线,我们就把政治退回经贸的常识里。贸易是做生意,不是打仗。谁把生意做大、把通道做多、把风险做细,谁就熬得住周期。
风暴可能会来,但方向不必乱。先稳住三件事:稳订单、稳产业链、稳金融通道;再推进三件事:推多边、推分化、推科技自立。关税再高,也高不过产业竞争力;封锁再紧,也紧不过全球需求的缝隙。
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,把主动权攥在手里,剩下的就交给时间。
a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